【那些扎根西部的故事】当好致富“领头雁” ——访李志娟代表(云南省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董事长)

今天,越来越多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,奔赴广袤西部大地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。今天我们走进云南省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董事长李志娟代表。她用“小猪仔”让妇女成为“家庭顶梁柱”,手把手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,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。

记者:请讲一讲您的西部故事。是什么让您选择扎根西部?

李志娟:我出生在云南昌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城市的向往,成为昆明药品销售大军中的一员。然而,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创业的渴望,让我在2006年毅然返乡,与母亲共同开启了生猪养殖的创业之路。初期的成功曾让我赚到人生第一桶金,但2010年突如其来的蓝耳病疫情,让养殖场陷入绝境。面对80多万元的债务,我没有选择放弃,而是带着笔记本记录疫病防控要点,通宵达旦研读养殖技术,最终通过科学复养实现扭亏为盈。到2020年,我的养殖场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,带动1400余户农户增收,我也因此荣获“全国优秀农民工”称号。

创业成功后,我始终牢记“带富万家才是富”的初心。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免费发放5万头种猪、捐赠65头能繁母猪给监测户,让580户农户通过循环农业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。在昌宁县柯华小学设立的“鸿坤扶志奖学金”,累计资助37万元,点亮了100多名孩子的求学梦想。

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,我深感责任重大。履职首年提交7件建议,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到稳控生猪价格,件件紧扣民生关切。为写好《关于加强生猪价格稳控的建议》,我走访300多户养殖户,记录下他们凌晨3点喂猪的辛劳和价格波动时的无奈。这些建议得到国家部委高度重视,生猪期货等创新政策正逐步落地。

从“打工妹”到人大代表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扎根乡土、服务人民的初心。未来,我会继续用实干带领乡亲们绘就共同富裕的新图景!

记者:您感觉哪些政策对吸引青年扎根西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?

李志娟: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我深切感受到政策支持对农村创业者的巨大推动力。在创业过程中,我先后受益于以下政策红利:

一是创业扶持政策让我重燃希望。2010年养殖场遭遇蓝耳病重创时,我通过昌宁县妇联申请的5万元创业贷款,以及政府生猪外调优惠政策的扶持,成功渡过资金链断裂危机。2019年企业扩建时,500万元银行贷款的及时到位,更让我抓住了市场机遇。

二是技术培训体系助力产业升级。云南农业大学生猪饲养培训班、回炉重造,让我掌握了疫病防控和科学养殖技术。特别是2024年保山黑猪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落地,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科研支撑。三是人大代表履职机制强化使命担当。当选后,国家部委对《关于加强生猪价格稳控的建议》等7件建议的快速响应,让我深刻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。2023年提交的保山至临沧铁路建设建议被纳入国家规划,更印证了基层声音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对接。四是联农带农政策实现共同富裕。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我累计发放5万头种猪,带动1900多家养殖场(农户)增收。特别是对监测户的能繁母猪捐赠,正是落实乡村振兴政策的具体实践。

这些政策如同阳光雨露,既滋养了我的创业之树,更让我作为人大代表在服务群众时底气更足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养殖场为“试验田”,以代表身份为“桥梁”,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乡亲。

记者:关于更好促进人才扎根西部建功西部,有何期待和建议?

李志娟:作为一名西部代表,关于更好地促进人才扎根西部建功西部,个人有五个方面的期待和建议。

在政策支持方面。建议:制定差异化倾斜政策。国家应针对西部不同省区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,精准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倾斜政策,如在税收优惠、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,开启急需人才绿色通道。同时,应强化人才激励政策。设立西部人才专项奖励基金,对在西部重点领域、关键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高额奖励;提高人才薪酬补贴标准,特别是对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,给予更高的生活和工作补贴。

在平台建设方面。建议: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。加大对西部国家级实验室、科研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投入,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入驻,推动西部科技创新。同时,应加快产业园区升级。加强西部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。

在人才培养方面。建议:持续加大教育投入。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,支持西部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同时,应开展人才定向培养。鼓励高校与西部企业、机构合作,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,根据西部实际需求,培养一批留得住、用得上的专业人才。

在服务保障方面。建议:解决好西部人才的后顾之忧。完善人才医疗、住房、配偶就业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政策,如提供公租房、人才公寓,在配偶就业安置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先照顾。同时,也要优化工作生活环境。加强西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,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水平,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。

在文化氛围方面。建议:加强宣传引导。通过多种渠道,广泛宣传西部的发展机遇、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,营造尊重人才、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,吸引更多人才关注西部、投身西部。同时,应促进文化交流。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,增进西部与东部、国内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,让人才在西部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,增强对西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
(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俞海萍)

分享